茶飲類地理商標
- 作者: 十象商標 發布時間:2024-01-12 21:32:30
- 摘要
茶飲是我國農特產品中最富有魅力的地理商標。我國茶葉種植和加工歷史悠久,曾隨絲綢古道向遙遠的歐洲傳遞華夏文明,在世界享譽盛名。
茶飲類
茶飲是我國農特產品中最富有魅力的地理商標。我國茶葉種植和加工歷史悠久,曾隨絲綢古道向遙遠的歐洲傳遞華夏文明,在世界享譽盛名。我國茶葉產地幅員遼闊,產區分布在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臺灣),其中產茶大省依次為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安徽7個省,它們總體的產量占到全國的80%。茶葉種類齊全,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別,其中,綠茶是第一大茶類,產量占比達70%。在我國20個茶省產區中,幾乎都有綠茶種植,但主要產于浙江、安徽和江西,其次是湖南、四川和臺灣。名優綠茶品種最多,產量占名優茶的80%。紅茶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產區分布廣泛,主要有福建、云南、安徽等地,其中以安徽祁門功夫紅茶、云南滇紅為最佳。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主要產區為福建、廣東、臺灣三省,以閩北武夷巖茶、閩南安溪鐵觀音、廣東單樅、臺灣凍頂字品質為最佳。白茶是福建的特產,主要產區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黃茶主要產區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安徽等地,以君山銀葉、蒙頂黃芽品質最佳。黑茶屬后發酵茶,主產區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比較出名的是云南普洱茶。
隨著商品交換和跨區域口碑流傳,人們從歷史傳承、原產地域特征和消費感知的品質屬性角度逐步演繹出廣泛被人尊崇的名優茶,其中最具聲望的當屬中國十大名茶。哪些茶葉歸屬中國十大名茶,目前存在兩個版本。其一是,西湖龍井茶(產于浙江杭州西湖區)、洞庭碧螺春(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武夷巖茶(產于閩北武夷山)、安溪鐵觀音(產于閩南安溪縣)、屯溪綠茶(產于安徽屯溪)、祁門紅茶(產于安徽祁門縣)、信陽毛尖(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君山)、云南普洱茶(產于云南普洱)、滇紅茶(云南紅茶的總稱)①。其二是,西湖龍井茶、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君山銀針、六安瓜片(產于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產于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都勻毛尖(產于貴州都勻縣)、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
上述十大名茶的排序基本上是歷史演繹過程中大家口耳相傳的結果。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采取商標價值的評價方法所做的排序。2010年,中國農產品(茶葉)地理商標價值評估課題組對全國113個茶葉地理商標價值進行了評估,發布了全國83個茶葉地理商標的價值,茶葉地理商標價值前三甲為西湖龍井茶、安溪鐵觀音、信陽毛尖。2011年,中國茶葉地理商標價值總量達810億元,平均商標價值達8.62億元。
當前,我國名茶發展的突出困惑是名茶的泛濫,嚴重影響中國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由于名茶千百年來在人們心智中形成了崇高的聲望,借助它的聲望,可以減少推銷阻力和享受可觀的溢價,導致了市場中名茶的泛濫,出現了“江南無處不龍井”“處處都是鐵觀音”的現象。走進茶葉批發市場,人們就會發現,每家商戶都稱自己的茶葉來自正宗的原產地,讓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信陽毛尖是名茶,信陽千里之外的茶也叫“信陽毛尖”。“龍井”本以西湖龍井最為有名,然而在市場中卻能看見杭州龍井、獅峰龍井、湖北龍井、日照龍井、甘肅龍井,消費者無法辨認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龍井。
當前,我國茶葉行業產業集中化程度低,處于完全競爭狀態,產業升級任務艱巨。2003年,我國茶葉種植面積為1207千公頃,總產量為77萬噸,全國茶葉的農業總產值約80億元。2012年,我國茶園總面積達到2120千公頃,相比2003年增長了913千公頃,增長率為75.6%;茶葉產量突破170萬噸,相比2003年增長了93萬噸,增長率為120.8%;茶葉農業總產值為730億元,相比2003年增長了650億元,增長率為812.5%。從縱貫發展數據來看,扣除茶葉種植面積增長所帶來的產量和農業總產值的增長,單產面積的增長,尤其是茶葉質量的提升帶來了單位價格的提高,推動了農業總產值的大幅度增長。目前,我國茶葉加工行業擁有6.7萬家初制廠,3000多家精制廠,100多家茶機廠。突出的問題是茶葉行業的經營主體數量龐大、規模小、公司化程度低和公司商標知名度低,進而導致惡性低價競爭、微弱利潤難以支撐管理和技術升級,企業處于膠著狀態。在沒有外來強大資本進入的情形下,難以產生在產、供、銷各環節均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龍頭企業。
1、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位居中國名茶之首,歸屬綠茶,產于浙江,自古以來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望。產品特點: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西湖龍井茶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圣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記載了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龍井茶之名在歷史上始于宋,聞于元,揚于明,盛于清。據歷史記載,最初的龍井茶產于杭州老龍井寺,經過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演變,龍井茶最終在美麗的錢塘江流域和具有茶鄉古風的紹興地域種植發展起來。當然,現在龍井茶原產地域法律認可的范圍為杭州西湖產區、錢塘產區和越州產區。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優良的品種、精良的栽培技術、精湛的制茶工藝所形成的獨特風格,經過千百年來的世代相傳和百般呵護,其豐富的經濟文化內涵已成為我國燦爛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給我國茶文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龍井茶的產地和各產地的產量情況:龍井茶是浙江省的主要名優綠茶,年產量約1萬噸。①西湖產區:杭州市西湖區,產量約1200噸;②錢塘產區:蕭山區、余杭區、富陽市、臨安市、桐廬縣、建德縣、淳安縣,產量約4500噸,其中富陽產的鸛山龍井較為有名;③越州產區:紹興市、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上虞市、東陽縣、磐安縣、天臺縣,產量約4000噸,其中新昌產的大佛龍井數量多,質量上乘。
在龍井茶三個產區中,西湖產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杭州西湖西面的群山丘陵之間,東臨西湖,南面錢塘江,在這一湖一江水氣調節和東南季風的影響下,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獅子峰、龍井、靈隱、五云山、虎跑、梅家塢一帶土地肥沃,多為有機物磷含量較高的微酸性沙質土壤,周圍山巒重疊,林木蔥郁,地勢北高南低,既能阻擋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區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霧,茶樹經常受漫射光、紫外線照射,有利于合成和積累茶葉中的芳香物質、氨基酸等成分,保證了西湖龍井茶質量的優越性。在歷史上,西湖龍井茶有“獅”“龍”“云”“虎”四字號的稱謂,以示茶葉來源于四個不同的產區。在西湖產區的大環境下,四個小茶區的小氣候、小環境和炒茶技藝各有差異,茶葉品質各有特色,按色、香、味、形等幾個方面進行品評,一般用這四個字號區分不同茶區的風格和品質。龍井茶的產地及原產地名稱許可使用企業見表3.1。
2001年,浙江省人大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6號《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1999年7月30日通過)頒布了《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依法加強龍井茶基地保護工作。在此強調的是,杭州西湖產區是龍井茶的發源地,在龍井茶生產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原產地域保護中給予西湖產區的龍井茶以特殊命名,即對于西湖產區的龍井茶,允許使用“西湖龍井茶”名稱,以表示其具有發源地的特殊含義,其他產區的茶葉禁止使用“西湖龍井茶”名稱,但產品可以稱為龍井茶。根據《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西湖龍井茶現有茶園總面積20875.8畝,其中采摘茶園總面積19131.1畝,列入西湖龍井茶保護基地的茶園總面積16740畝;現有茶農9253戶,茶葉企業69家。
從目前借助網絡搜尋的信息來看,一個整合整個產業鏈條并實實在在地號稱自己是最大的西湖龍井茶實體企業,還不能得到一個清晰的判斷。分析起來,核心原因是,十多年來西湖龍井茶收購價連年飆升,為資本擁有者創造了更多的投機機會,而不是踏實的實體經營機會。2001年,第一批西湖龍井明前茶的收購價為每斤350元,茶葉上市最終價格大概為每斤700元,2006年漲到每斤3600元,2012年價格攀升到每斤接近1萬元。照此計算,高端西湖龍井茶的價格在過去12年中上漲了十多倍。這種節節高升的價格走勢,給投機者甚至造假者創造了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此種背景下,難以激發安心整合產業鏈條的動機。整個龍井茶的年產量約1萬噸,而2012年中國茶葉的總產量為170萬噸,以此推算,龍井茶最大的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遠遠低于1%。
2、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歸屬綠茶,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洞庭山,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悠久的歷史著稱于世。產品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后,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入口爽甜,回味無窮①。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后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茶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它是中國名茶之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
吳縣太湖洞庭山有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極宜于茶樹的生長。太湖遼闊,碧水蕩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濱,洞庭分東、西兩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與東山相隔幾公里,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C~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這里氣候溫和濕潤,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水氣升騰,霧氣悠悠,加之洞庭兩山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并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磷含量比較高,極適合茶樹的生長。
碧螺春歷史悠久,至于起源于何時和由何人命名,存在爭議,說法頗多。據《太湖備考》等古籍記載:在洞庭東山碧螺峰石縫間,有野茶數支。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異常,故名“嚇煞人香”。此茶始種于唐朝中葉,宋代已列為“貢品”。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后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于早春而得名。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皇帝南巡到蘇州東山,江蘇巡撫將此茶進獻。康熙皇帝飲了此茶贊不絕口,但嫌其名粗俗不雅,便根據此茶產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來代稱茶的習慣,將“嚇煞人香”改為“碧螺春”。碧螺春俗稱“嚇煞人香”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吳中區太湖洞庭山茶農習慣于茶樹和果木(桃、李、杏、梅、橘、枇杷、白果、石榴等)相間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茶吸果香、花窨茶味。于是,這種種植做法造就了碧螺春特有的花果香味。
由于市場上各種標有碧螺春之名的茶葉泛濫成災,呼喚法律保護成為人心所向。1996年以來,吳中區先后編制了江蘇省地方標準《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茶園建設》《洞庭碧螺春茶園管理技術》《洞庭碧螺春茶采制技術》;1998年,該區政府又在西山建起了800畝碧螺春茶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對碧螺春茶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標準化管理①。但這些工作并沒有遏制各地不法商販對洞庭碧螺春權益的侵害。2001年10月,吳中區政府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提出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2002年12月,蘇州地產碧螺春茶獲得了“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原產地域范圍為吳中區東山鎮和西山鎮現轄行政區域。與此同時,《原產地域產品洞庭(山)碧螺春茶》國家標準通過專家組技術審查,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出臺,對洞庭(山)碧螺春茶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工藝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標準規定只有東西山133平方公里現轄行政區域茶園生產的碧螺春茶才能冠以原產地域產品標記,其他產區的茶葉則禁止使用這一標記。同時,標準對碧螺春的種植、采摘、炒制、銷售的主要環節做出了相應規定,洞庭(山)碧螺春茶必須采自傳統茶樹品種或選用適宜的良種進行繁育、栽培的茶樹的幼嫩芽葉,經獨特的工藝加工而成,具有“纖細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主要品質特征。當前,洞庭碧螺春的種植有1.7萬余戶茶農,茶園面積3.1萬畝,年產量276噸左右,其中碧螺春產量為167噸;茶葉總產值為2.35億元,其中碧螺春產值為2億元。在未獲得原產地名稱保護之前,當年最早青葉收購價為每斤80元;獲得保護之后,當年最早青葉收購價上漲到每斤200元。
洞庭碧螺春最大的生產企業之一是蘇州玉露春茶葉有限公司。玉露春始于清朝光緒年間,是姑蘇城茶葉界的老字號,主要經營茶葉、茶館。2000年在洞庭西山組織茶農,建立1500余畝碧螺春原料茶園保護基地,在地方獲得多次殊榮。公司除經營自產自銷“玉露春”牌洞庭碧螺春外,還相繼推出碧螺春毛尖及公司特有的“玉露春茶”系列。此外,公司還經銷全國各地名茶,如西湖龍井茶、鐵觀音烏龍茶系列、紅茶系列、普洱茶系列等,品種多達300余種。經多方面查找,無法獲得公司有關銷售和財務數據,按全國平均每畝45公斤的產量計算,該企業的銷售量為67.5噸(1500畝×45公斤/畝=67500公斤),和全國170萬噸的總產量相比,市場占有率遠遠低于1%。3、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產于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區的信陽縣,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產品特點:外形細直圓光而多毫;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明凈,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后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②。信陽產茶歷史悠久,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于戰國中后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1936年《重修信陽縣志》稱:“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謂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在清代,信陽毛尖的獨特風格即已定型。乾隆時期有個拔貢叫程悌,常游車云山而留有一詩:“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兩潭景色更是綺麗誘人,清時張鐃有詩描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來。濺花飛霽雪,暄石響晴雷。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緣知龍伯戲,擊水不能回。”這云霧彌漫之地,絲絲縷縷如煙之水氣,滋潤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的信陽毛尖提供了天然資源。
信陽毛尖茶區分布于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連云山、黑龍潭、白龍潭以及豫鄂臨界的“義陽三關”(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等海拔300~800米的山谷之間。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高山峻嶺,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彌漫①。茶園多分布于果樹園、竹園、松杉林木與瀑泉之間。一年四季經常云霧彌漫,年均氣溫15°C左右,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上下,土壤肥沃,腐殖深厚,適宜茶樹生長。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當地茶農世代相傳的豐富經驗,培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高品質名茶提供了優質原料。
受信陽市政府委托,以信陽市農業局為法定注冊人于2002年6月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申請注冊“信陽毛尖”茶原產地名稱保護,并于同年10月獲準。原產地域范圍包括師河區、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息縣等所轄行政區域內的產茶鄉鎮和茶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于2003年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政府委托,成為信陽毛尖的注冊人。使用“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產品的生產地域范圍與原產地域保護范圍相同。
目前,信陽市茶園總面積為100萬畝,年產干茶2000萬公斤,茶葉綜合產值20億元。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3家,中國名牌農產品3個,河南省名牌農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商標9個,市級知名商標18個。現有茶農95萬余人,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信陽毛尖最大生產企業之一的河南信陽五云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始創于1989年,是在原五云茶葉總場的基礎上經過20余年的艱苦創業發展起來的。根據其企業網站的介紹,該公司是農業部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總資產9億余元,統領茶葉種植加工、營銷、文化旅游、茶油生產、物流貿易、茶工業品生產六大產業,下轄12個子公司和8個茶葉專業生產場;擁有生態茶園基地25萬余畝;擁有“龍潭”“五云山”“陸羽”三個商標;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各地,在全國各大城市設有1000多家門店,現有員工1000多人。由于無法獲得該公司準確的茶葉銷售數據,本書按全國平均每畝45公斤的產量計算,該企業的規模產量為1.1萬噸(25萬畝×45公斤/畝=1.1萬噸),與全國170萬噸的總產量相比,市場份額也不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