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由來
- 作者: 十象知識產權官網 發布時間:2024-01-12 22:38:11
- 摘要
商業用名除了匾牌、商標、牌號上使用的具體的名稱外,還有公司企業名和它們所生產推銷的商品的名字。
商業用名除了匾牌、商標、牌號上使用的具體的名稱外,還有公司企業名和它們所生產推銷的商品的名字。1994年12月開工的北京“公主墳綜合商業大廈”(暫名)在征集名稱和徽記的廣告中就說“名稱與徽記必須反映超級智能大廈的宏偉氣魄,古典與現代融為一體的外觀風貌,特殊地理及人文環境。名稱吉祥、優雅上口,徽記整潔優美,富有創意”。這可以說代表了當代中國商家在命名商號時的普遍心理。
過去一些地方的商人喜歡把祛碼說成是“招財童子二把秤曲稱為“公道老兒”,在平秤上寫“公平交易”四個字。有些人還美稱自己在秤上所作的手腳:秤坨翹高了是“公道老兒年高,抬一分頭,見一分喜。”低了是“招財童子,公道老兒之孫輩也。謹具而不頓首,豈禮也哉!”在陜西榆林地區,過去商人出門的時候,往往是大人端著盤子,身穿長袍,盤子里面放著香表、奠品、爆竹等5等,身后跟著小孩,來到長有棗樹的山坡,祭祀完畢,折一根棗樹枝讓小孩帶回去,表示得“財”回家了,之后大人才出發。
舊時寧波藥業,年初進貨須有“胖大海”、“大連子二取大發大利的意思。學徒進店,.先揀“萬金枝”、“金銀花”、“金斗”,與“金,,”銀,,有關。為了討口采,有些藥名常常被簡化,或被改讀接近雅吉的詞匯,如“連翹”稱為“和合”,“紅毛大戟”被簡稱為“大吉”,稱“茱萸”為“如意”,稱“貝母”為“元寶貝”,稱“桔絡”為“福祿”。
牲畜的舌頭常常被人拿來煮吃的主要是豬舌頭,由于“舌”與“蝕(本)”諧音,中國許多地方都對豬舌頭有不同的卷改換說法,如廣東話說是“豬月利”,北京話說是“口頭兒”,⑥有些地方說是“賺頭”,這些都是從商業上開始的。
廣東和香港忌諱談及“干(癟)「因此把“豬肝”稱為“潤”,把“擔桿”叫做“擔潤”「潤”者,利潤也;“干”者,干干奇>凈凈,蝕本蝕得一點都沒有。
在廣東“通書”(皇歷)的“書”與“輸”同音,要改說“勝書”,“絲瓜”的“絲”與“輸”諧音,改說“勝瓜”。
商店下班了,要說“打爛”,忌諱說“關門”。
四川一些商人在記賬的時候逢十四日忌諱它諧音“失事”,而記為“太平日”。
商業上的名稱除了喜歡在商業上的一些物件和過程中使用吉利話之外,還在匾牌、商標、牌號上用吉利話語詞。
“字號”,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商店的名稱”,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不僅僅指商店,而是包括所有的服務行業的單位名稱。一般對商業上使用的字號稱之為“商號”。
北京自元代成為首都以來,逐漸發展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商店在外地開辦,后來在北京開設分號,或者把總部移到北京來發展,有的則是在北京得到發展之后,向全國各地開設分號。近幾百年來在北京開辦和從全國各地集中到北京來的商號比較多,在北京的老字號中,來自山東、山西、江南的較多。山東人多從事綢緞、糧食、飯莊業,而山西人則搞匯總、皮貨、干果等。
這些字號的取名,同樣是為了求吉利,求雅致,希望吉利雅致的字號能吸引顧客,使事業得到發展。當事業得到發展的時候,吉利的字號似乎是起到了作用。而事業不行了,只能怪命運°像北京的老字號中有一個卻是因為開始沒有錢置辦匾牌,沒有字號,所用的字號是從舊貨攤上揀來的,結果卻生意興隆,流傳至今。
許多字號取自創辦人的名字,中國人的名字都是取一些吉利的字眼,轉移到字號上來的時候也是吉利。即使是一些取自地名的字號,由于地名本身有時具有吉利的色彩,使這些字號也具有了吉利的意義。
古代,一些從事飲食服務行業的老板文化不高,在開辦之初又沒有資金請名人為之題字,但是他們服務質量吸引來的一些文人有時卻無償題一些高雅的字號,北京的一些老字號傳說還是皇帝微服來過之后賜給的。
服務領域離不開顧客,這些店名在取名的時候也盡量取悅于顧客,縮短顧客與商店之間的距離,打消顧客對商店的防范心理,把顧客吸引到商店里來。諸如“兩益”、“雙順(便服店)”、醫藥店中的“愛民”、“健民”、“強民”,而有的甚至只是考慮到顧客的利益和未來,如“內聯升”、“鴻賓”「明明(眼鏡店)二據說過去有的顧客固定關照某個商店,往往喜慕它們的吉利字號而舍近求遠。
在這些字號中,大部分字號與所經營的項目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尤其是飲食行業的字號。最明顯的一點是使用“齋”、“軒”、“居”之類原來只是文人雅士所使用的室號。
傳說抗戰期間著名學者吳宓在昆明街頭看見一個小面館取字號為“瀟湘館”,他感到非常氣憤,于是上前指責說:林妹妹居住的地方豈是引車賣漿者所玷污的?這個傳說除了說明吳先生對林妹妹的喜愛之外,我們還得到另外兩個信息:字號的求雅是中國人的傳統,與機構的大小和開辦者的地位無關;二是所取雅號與所經營項目大多無關。當然在服飾、醫藥、書畫方面,字號與項目結合得密切一些。有人把這些商號的常用詞編成如下一道“詩”:
國泰民安福永昌,興隆正利同齊祥,
協益長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順良,
惠豐成聚潤發久,謙德達生洪源強,
恒義萬寶復大通,新春茂盛慶安康。
時代性也是這些字號的一個特點。如辛亥革命之后,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呼聲日高。在北京,出現了“自強鞋廠”、“利生紗廠”、“振興毛巾廠”、“裕華布廠”等單位。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所改的字號也是圍繞在中國文化中獨具的求吉心理范圍之內,如“長征鞋店”、“前進鞋店”之類。
現在的字號大多很長,如“國營XX市市北第一美爾發廊”,就有“國營”(A)“XX市”(B),“市北"(C),“第一”(D),“美爾”(E),“發廊”(F)六個成分。不過一般只是E和F組合的較多。老字號則只是E。在這些眾多成分中,核心是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