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抱團”闖市場--社會·法治--十象網
- 作者: 十象商標新聞 發布時間:2024-01-12 17:24:27
- 摘要
早春時節,甘肅省永靖縣的苗農搶抓農時,開展果蔬幼苗培育工作,為農業生產和種苗市場提供保障。圖為永靖縣三塬鎮一家育苗合作社農民在溫棚內管護蔬菜秧苗。史有東攝(十象商標社發)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通過
早春時節,甘肅省永靖縣的苗農搶抓農時,開展果蔬幼苗培育工作,為農業生產和種苗市場提供保障。圖為永靖縣三塬鎮一家育苗合作社農民在溫棚內管護蔬菜秧苗。史有東攝(十象商標社發)
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通過“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設施草莓、設施蔬菜等果蔬種植,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業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圖為農業技術人員在保康縣城關鎮劉家坪村智能溫室查看土壤溫度。陳泉霖攝(十象商標視覺)
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通過政策引導和幫扶資金扶持農業合作社,種植花卉、火龍果等特色農產品,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圖為游客在新河縣西鄭家莊村花卉種植基地選購鮮花。十象商標社記者王曉攝
“去年效益不錯,8400戶農戶直接受益。今年再加把勁,把咱這合作社辦得更紅火。”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馬富和鄉親們最近正忙著為馬鈴薯播種作準備。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1.9萬家,輻射帶動近一半農戶。這些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如何?怎樣進一步增強其服務帶動能力?在提升規范發展水平方面還有哪些新舉措?
服務帶動能力更強
聊起合作社的發展,馬富告訴記者,威寧有著“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美譽,但以往小農戶分散經營模式效益相對較低。“2008年我們成立合作社,組織大家‘抱團’闖市場,10多年來成員收入增長超15倍。”
畢節市農業農村局農經站站長顧國介紹,近些年,畢節圍繞馬鈴薯、蔬菜、經果林、茶葉、中藥材、生態畜牧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建立各類農民合作社,呈現出多層次、多類型、多領域的發展局面。目前,全市共有農民合作社14048家,實有資產177.62億元,成員35.45萬戶,其中脫貧戶21.49萬戶。
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數據顯示,目前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戶的98%,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超過70%。
“家庭經營潛力大,但也面臨小規模經營勢單力薄、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農民合作社是廣大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價值在于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難題,為成員提供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服務,提高農業經營效率。”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副秘書長邵科對記者說,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農民合作社規模持續擴大,從2007年的2.64萬家增長到目前的超過220萬家。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近年來,農民合作社的服務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目前,31.3萬家農民合作社面向小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9.3萬家農民合作社創辦公司實體發展加工、流通、銷售,10.8萬家農民合作社取得注冊商標打造品牌,5.5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農民合作社為農戶成員提供的經營服務總值超過8800億元,成員人均享受合作社統購統銷服務額1.4萬元。合作社已成為引領小農戶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
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
發展顯成效,但也面臨挑戰。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對記者表示,目前農民合作社發展存在著市場競爭力稍顯薄弱、與成員利益聯結不夠緊密、指導服務體系有待健全等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民合作社發展,應把發展質量提升作為首要原則,全面實現由注重數量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
怎么做?加強典型引領是關鍵一招。日前,農業農村部推介52個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這是農業農村部連續第三年發布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三批共123個。
作為最新入選的案例之一,山東省鄒城市益菇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成員117戶,食用菌生產基地85畝。合作社副理事長常猛向記者介紹:“服務農戶是合作社本職所在,我們建了60座配備智能控溫、控濕系統的大棚,提供給農戶種植食用菌。依托產銷監測數據,篩選出價格高、銷路好、適合大棚種植的食用菌品種,采取先賒后付方式,統一向種植戶提供菌棒。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并在后期銷售提供支持。”
種得好,銷得旺。常猛表示,在鞏固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三大主導產品的基礎上,合作社積極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擴大黑皮雞樅菌、羊肚菌等高端菌種的種植規模。目前,合作社注冊有“魯益源”牌商標,年銷售額5600多萬元。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農民合作社發展中心(家庭農場發展中心)主任于占海向記者介紹,農業農村部還注重深入開展各級示范社創建,培育一大批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目前全國縣級及以上示范社達16.8萬家,其中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超過9000家。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和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聯合發布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指數(2020)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國家示范社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成員出資總額均值為600.4萬元,經營收入均值為1514萬元;69.94%的理事長學歷在高中及以上,聘用技術、銷售等工作人員數量平均約14人,帶動非成員農戶數量平均為778戶;擁有注冊商標數量均值為1.18個,擁有農產品質量認證數量均值為2.23項。國家示范社已成為全國農民合作社中最具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的榜樣群體。
提高規范化運行水平
農民合作社“姓農屬農為農”,如何確保其不偏向、不走樣?
徐旭初表示,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07年實施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社走上了依法發展的快車道。但同時要看到,部分農民合作社仍然存在運行不夠規范問題,在章程制度、財務管理、登記管理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規范。少量“空殼社”的存在也給農民合作社整體社會形象及高質量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邵科認為,農民合作社應高度重視規范管理,進一步完善農民合作社法律法規,對相關從業者持續加強普法宣傳和教育培訓,讓更多農民成員和合作社輔導員等全面了解合作社知識理念、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規范化運行水平。
聚焦問題,各地各部門積極采取行動。日前,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提出建立“空殼社”治理長效機制,明確對連續兩年未公示年報的農民合作社,要組織開展現場核實,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做好分類處置;建立健全暢通便利的市場退出機制,對具有注銷意愿、自愿退出市場的農民合作社,符合簡易注銷條件的,引導其按照規定的簡易程序辦理注銷登記,及時退出市場。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還啟動了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著力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提升縣域指導扶持服務水平,已分批確定406個試點單位,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較好成效。”于占海說,全國406個試點單位的農民合作社成員總數、成員出資總額等指標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營異常率低1.5個百分點,縣域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顧國向記者介紹,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統一指導下,畢節加快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加強農民合作社注冊登記審核把關,不符合辦社條件的一律不予登記。同時,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系統”平臺作用,加強轄區內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市場銷售、帶動農戶、增收盈利等運行情況監管。
“應該認識到,中國農民合作社總體上還處于發展初期,對其發展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于占海表示,從政策角度來看,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例如進一步支持農民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聯合金融保險部門開發專門信貸產品、提供適合合作社發展情況的保險品種,加大對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輔導員培訓力度等。
徐旭初認為,科研單位和專家學者有責任持續開展農民合作社理論研究工作,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民合作社理論體系。在數字化時代,可以嘗試多部門聯合,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對合作社進行客觀研究、監測和評價。“相信在各方協同努力下,聚焦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加強示范引領,優化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農民合作社群體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一定能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