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局加強業務指導促進商標實質審查質量提升
- 作者: 十象知產買商標專家 發布時間:2024-01-13 00:56:25
- 摘要
在商標買賣中,國際商標是最容易遭到侵權的對象,因為每個國家的商標政策不同,有的國家采取在先使用原則,而有的國家則實行在先買賣為原則,因此
國企涉外商標如何加強保護工作?來源十象買商標資訊|
在商標買賣中,國際商標是最容易遭到侵權的對象,因為每個國家的商標政策不同,有的國家采取在先使用原則,而有的國家則實行在先買賣為原則,因此有了商標并不意味著有了一切,還需要做好商標保護工作。對于我國國企而言,涉外商標該如何進行保護工作?以下十象知產商標網為您做詳細解答。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數據顯示2009'>2009年1月至5月,中國企業商標國際買賣申請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出現了下降情況。其中,國內申請人通過商標局提出的國際買賣申請為712件,比2008年同期(802件)下降11.2%國外申請人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轉交的馬德里商標國際買賣領土延伸申請為6018件,比2008年同期(6391件)下降5.8%。可以看出,雖然外國公司到中國買商標的數量也有所減少,但其下降幅度比中國企業向外買商標數量的下降幅度要小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起步時間較晚,中小型企業對商標保護的觀念還比較淡薄,在降低成本、減少資金投入的決策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砍掉”知識產權投入。事實上,這是非常危險和不明智的舉動。
對于一個成熟而有遠見的企業來說,“品牌”應當與產品或服務受到同樣的重視,培育品牌不容易,守住品牌同樣不易。如果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可能令企業苦心經營多年的品牌毀于一旦。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商標的保護意識雖然與日俱增,但始終存在一些誤區。
第一大誤區是費用問題。相較于國內買賣,涉外商標買賣的較高費用是決策者猶豫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指出的是,與國外公司的品牌意識不同,中國企業大都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侵權”這種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莫須有”的未來憂患花錢實在不值。
第二大誤區是對自身品牌的潛力估計不足。這一問題往往出現在國內中型企業身上。應該說,大部分中國企業已經能夠做到在創建一個商標后立即進行國內買賣,但對于涉外商標買賣總有一種很遙遠的感覺,認為那是“知名”品牌才需要做的事,自己的商標還沒到那個階段,或者目前還不打算開拓海外市場,因此也就不需要進行國際買賣。但當某一天,這些企業已經具備足夠的實力,打算“走出去”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商標已經在目標國買賣多年,作為“李逵”的自己反而變成了“李鬼”。
第三大誤區源自中國經營者的傳統思維,認為商標不過是用來稱呼商品的“代號”而已,只要下大力氣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即可贏得市場,無需在“名稱保護”上多下功夫。殊不知在消費者收入水平逐漸提高的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深,上到汽車、珠寶,下到休閑食品,消費者做出選擇的依據主要來源于對品牌的認同。
商標權保護如此重要,但涉外商標買賣的費用又確實較高,如何平衡二者關系、有重點的進行商標保護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馬德里國際買賣以其相對低廉的費用受到大部分企業的青睞,該買賣方式相當于批量申請,費用遠低于單一國家買賣。如果目標國多為不太發達的國家,建議采用這一途徑,因為這些國家的商標審查不是很嚴格,只要沒有在先近似商標,成功買賣的可能性很大。另一種策略是商標監測與商標買賣相結合。商標監測是一種非常有用但又經常被忽視的手段,它是指商標在目標國申請買賣之前,先委托律所對其進行監測,以發現是否有近似商標在該國提交申請。大部分知識產權代理公司都能提供此類服務,且費用低廉。因此企業可以選擇重點國家提交買賣申請,而對所謂的二線市場進行商標監測,隨時將可能發生的侵權扼殺在萌芽狀態。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提交商標申請之前,最好先進行在先商標查詢,以避免商標被駁回產生不必要的額外費用。
在經濟局勢變幻莫測的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終將過去,但商標保護卻可為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為企業做大做強撐起牢固的保護傘。中國企業必須樹立品牌保護意識,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