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不同于民政部門的災難救濟
- 作者: 小象 發布時間:2024-01-14 10:38:44
- 摘要
農業保險不同于民政部門的災難救濟,也有別于一般的商業保險,它不僅涉及到農村的收入再分配,還要求與政府的政策目標相吻合。目前,政府對農業保險僅予以免營業稅的優惠,而給予的補貼也較低,并且縣級政府保費補貼難以到位,使保險機構幾乎無利可圖,從而影響了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農業保險不同于民政部門的災難救濟,也有別于一般的商業保險,它不僅涉及到農村的收入再分配,還要求與政府的政策目標相吻合。目前,政府對農業保險僅予以免營業稅的優惠,而給予的補貼也較低,并且縣級政府保費補貼難以到位,使保險機構幾乎無利可圖,從而影響了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四、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與我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差距較大,現狀堪憂,特別是近幾年出現的嚴重干旱就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水利設施老化,病害工程多,抗災能力弱;二是機器設備陳舊老化,基礎設施條件差;三是水土流失嚴重,農田水利化程度低;四是農業管理機構、服務體系不穩定,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困難多,阻力大,力度弱,有些基層農業服務組織已出現“斷線、人散”的癱瘓狀況;五是農資供應渠道比較混亂,儲備量少,品種不全,資源短缺,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
四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農機服務等公益性服務機構,鼓勵圍繞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拓展服務范圍。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創建活動,拓寬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領域,推廣臨淄區糧食生產“十統一”做法,做大做強桓臺益農、臨淄齊民旺等“飛防”組織。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發揮覆蓋農村的網絡優勢,開展從生產資料供應到農產品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使供銷合作社真正成為為農服務的主陣地。
(二)深入推進農村基層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機化服務體系、農技服務體系和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以農業技術管理機構為主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龍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城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培植壯大現有的申濟蒜業、捷利木業、銀牛面業、雙木板業和魯南種豬繁育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空間。鼓勵涉農單位、農村能人領辦、創辦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六是創新農村投融資機制。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優化金融機構網點布局,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增設服務網點,加大農村產權投融資力度,健全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服務平臺,鼓勵商業銀行開發農村信貸產品,擴大信貸投放額度,加大“雙業”、“雙聯”貸款支持發展現代營銷模式的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長效機制,化解金融風險。完善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有效機制,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貼息補償機制,支持貧困戶、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享受貼息貸款。
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尤其是鎮財政和絕大部分村沒有任何經濟收入,鎮政府沒有余額資金用于社會事業,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包攬村級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絕大部分鄉村公路和村莊道路年久失修,很多橋閘涵等農田水利基本施嚴重老化,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20世紀以前,美國沒有專門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信貸資金幾乎全部由商業機構和個人提供。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爆發,導致農產品價格暴跌,農業生產嚴重倒退。在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指導下,“羅斯福新政”出臺,包括國家對農業生產調節政策和農業信貸政策。在大力推行調節農業生產政策的同時,政府還撥出大批款項,收購各種農畜產品,以緩解農業危機帶來的矛盾。同時,美國政府為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在信貸支農方面采取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