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道工序產出美味粉絲
- 作者: 十象商標新聞 發布時間:2024-01-12 17:51:26
- 摘要
作坊里工人正在進行粉絲生產。受訪者供圖“聽說黃金園湘粉又生產了,專程來買點過年吃。”春節已近,望城區黃金園街道黃金園村內,從周邊趕來買粉的人們絡繹不絕。一包包潔白的粉絲從這里搬運出去,變成忠粉們的舌尖
原標題:60多道工序產出美味粉絲(新春走基層)
作坊里工人正在進行粉絲生產。受訪者供圖
“聽說黃金園湘粉又生產了,專程來買點過年吃。”春節已近,望城區黃金園街道黃金園村內,從周邊趕來買粉的人們絡繹不絕。一包包潔白的粉絲從這里搬運出去,變成忠粉們的舌尖美食。
從沒落到重振旗鼓,傳承了百年的黃金園湘粉制作工藝于2021年獲評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標志性產業。
家家戶戶從業產品遠銷國外
據悉,黃金園湘粉加工業起源于同治年間,距今已有上百年,主要以蠶豆、綠豆、豌豆等豆類作為原料制作而成,以潔白光亮、久煮不爛的好品質著稱。
“清末民初,以黃金園村為中心的方圓百里,產粉規模較大的作坊好多家,李氏粉行就是其中一家。因為地處長沙河西,老長沙人將湘粉也喚作‘西粉’。”上世紀60年代,高中畢業就分配到了粉廠工作的朱詵伯熟知黃金園粉絲的歷史,見證過黃金園粉絲的輝煌,“家家戶戶會做粉,大小上百個作坊,大家都是靠種田吃飯做粉賺錢。”
來到黃金園村,村里最氣派的建筑就是當年粉廠留下的老廠房了。入口處一面墻上大書“黃金園粉廠”幾個大字,可見過去盛況。朱詵伯介紹,1958年,個體經營紛紛轉入集體經濟,李氏粉行也一樣,更名為群力粉廠。當時的李氏兄弟李逢云、李繼武將制粉技藝進行了創新提升。
“有一年為了慶祝國慶節,廠里專門用粉絲制作了一條6米的長龍,有龍頭龍尾、龍眼龍舌,一路揮舞,送到了縣政府,群力粉廠名聲鵲起。”朱詵伯回憶,在李氏兄弟精心經營下,群力粉廠成為長沙生產湘粉的龍頭企業,產品榮獲各類國家級大獎,上世紀80年代就成為了外貿定點生產廠家,擴建了一千多平方米的廠房,是全縣的粉絲培訓基地,外地前來取經學藝的人將村民家都住滿了。
由于手工制粉成本高、利潤低、勞動強度大,進入新世紀后,黃金園粉絲逐漸沒落,群力粉廠的停產一度讓朱詵伯扼腕嘆息。
入選非遺名錄走出產業特色路
2019年,“李氏湘粉”第四代傳承人李松柏集合了原廠里20多位老手藝人,利用自家閑置農房開起了小作坊,繼續傳統工藝制粉,“大家都樂意干,不希望老手藝失傳。”
走進李氏湘粉的作坊,“非遺工匠精神”的牌匾赫然入目,墻壁上是一面面彩繪的工藝流程。生產廠房小而不亂,一口口浸泡用的大缸干凈見底,李松柏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生產湘粉要不冷不熱的天氣,在低溫干燥氣候時晾干,方能達到最好效果。當前粉絲生產已經完畢,正是打包銷售旺季,“我們精選優質蠶豆作為原料,從一粒蠶豆到一根粉絲,要經過60多道工序。”
據悉,2021年“李氏湘粉”制作工藝入選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李氏湘粉翻新了舊設備設施、完成了隔墻分區,規范了消毒、排污等,成為望城“非遺六品”一員。
“第一年生產1萬斤,第二年生產2萬斤,第三年生產3萬斤,產量逐漸遞增,每年都能賣光,生意越來越好!”李松柏的心愿是新的一年里能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村民能加入進來,不浪費好手藝又能在家門口增收。
“我們將通過文化振興實現產業振興,讓黃金園粉絲這個品牌重新樹立起來。”黃金園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何韻介紹,去年幫助老黃金園粉絲注冊了商標,并將當地特產納入“黃金里物”禮包進行推廣,今年計劃為老黃金園粉絲申請全國地理標志產品。(記者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