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破題:內江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 作者: 十象商標新聞 發布時間:2024-01-12 17:51:02
- 摘要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剛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江,馬不停蹄地奮戰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脫貧攻堅成果仍需鞏固,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經驗可搬。這又是一場不亞于脫貧攻堅的硬仗。打硬仗,就要有鐵擔當。為此
原標題:“四點”破題:內江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剛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江,馬不停蹄地奮戰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
脫貧攻堅成果仍需鞏固,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經驗可搬。這又是一場不亞于脫貧攻堅的硬仗。
打硬仗,就要有鐵擔當。為此,內江堅持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高位推進,市、縣(市、區)均成立了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25條政策措施,926個行政村實現“第一書記”駐村全覆蓋,98%的村黨組織書記實現“一肩挑”,成為內江全面開啟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新的趕考路上,內江立足“四點”破題,堅持鞏固脫貧成果基本點,瞄準產業準星發力點,抓住生態宜居關鍵點,培育鄉風文明新支點,以更有力的組織領導,更細化的發展舉措,更扎實的工作作風,匯聚成加速邁向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穩住基本點:
鞏固脫貧成果,守住防返貧底線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
自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內江“三農”工作的重心。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脫貧后,“扶上馬、送一程”,防止返貧和新致貧,內江打出“組合拳”——
政策幫扶力度不減。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和摘帽不摘監管),保持過渡期內就業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的總體穩定。
防止返貧精準發力。印發《內江市防止致貧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方案》,建立監測對象摸排、核實和行業部門數據信息比對機制,確保監測對象信息真實可信。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及時開展就業、產業、教育、低保、醫療、特困人員救助等分類幫扶,全面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穩崗就業深度助力。2021年,內江堅持壓緊壓實工作責任,以“優先支持外出、優先穩崗就業、優先兜底幫扶”為工作思路,把脫貧人口和易致貧邊緣人口的穩崗就業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組建專班,強力推進。
截至目前,累計幫助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63045人,幫助有勞動力的脫貧家庭實現至少有一人就業42969戶,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今年7月,內江相關工作經驗在全省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
財政投入持續給力。內江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兩大重點任務,采取加大公共預算投入、整合涉農獎補資金、引導金融資本投入等措施,確保公共財政投入更大力度向鄉村振興傾斜。2021年,市本級財政安排鄉村振興預算1.98億元,比2020年預算增加2237萬元,增長12.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較2020年高0.12個百分點。
鞏固成果持續用力。從11月下旬起,內江啟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回頭看”實地督導和2021年度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專項檢查工作。全市成立5個檢查工作組,每個工作組分別由市鄉村振興局班子成員任組長,市級有關部門業務骨干和各縣(市、區)抽調人員組成。“回頭看”范圍覆蓋全市5個縣(市、區)(市中區含內江經開區、東興區含內江高新區),每個縣(市、區)分別抽取2個鎮、4個村,每個村查看5戶以上,每個縣(市、區)至少抽查1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戶看“收入變化和六有”是否有弱項,村看“五有”是否有短板,縣(市、區)看“四個不摘”是否落實……
心同向、力同聚、勁同使。全市各地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做好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瞄準發力點:
圍繞產業準星,為鄉村振興添動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隆昌市石燕橋鎮凈土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為了擺脫貧困,凈土村種植油茶7000余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油茶深加工企業1家,2020年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成功創建為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
從貧困村到鄉村振興示范村,幫助凈土村實現逆襲的,是一株株油茶。
無獨有偶。市中區凌家鎮大屋沖村的稻田魚、東興區雙橋鎮上塘坊村的九葉青花椒、資中縣鐵佛鎮柏龍村的血橙、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的鍋爐姜……過去幾年,特色產業助力脫貧致富的故事,在內江的廣袤農村精彩演繹。
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特色農業產業帶動全市301個貧困村、6559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占脫貧人口的85.85%。
實踐充分表明,產業興旺,是鄉材振興的根本出路。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新征程中,內江瞄準特色發力,大力推進內江黑豬、資中血橙、威遠無花果、特色水產、精品蔬菜五大特色產業發展,建成全國最大的內江黑豬種群基地、最大的無花果全產業鏈集中發展區、最大的血橙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承辦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內江市“稻漁生態種養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和“四川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技術體系創建與產業化開發利用”兩個項目入圍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聚集特色的同時,內江還堅持以園區為載體引領產業,堅持不懈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實現園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增效。全市已累計規劃建設各級農業園區162個,面積158萬畝,其中萬畝以上30個,面積119萬畝,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1個、建成省星級園區4個、市星級園區18個、縣星級園區32個。
目前,資中縣已成功創建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隆昌市稻漁現代農業園區、資中縣柑橘現代農業園區分別被命名為四川省五星級、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威遠縣無花果現代農業園區、市中區水產現代農業園區被命名為省三星級園區。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科技部組織的考核評級中被評為“全國優秀園區”。
要讓內江農產品叫得響、賣得動、走出去,品牌建設尤為重要。
內江堅持品牌強農,161家農產品企業(專合社)使用“甜城味”商標,“內江黑豬”“資中鯰魚”等特色品牌享譽成渝,“三品一標”農產品累計達到368個。組織“甜城味”參加亞博會、農交會等招商活動,大批特色農產品“進京出國”,“資中血橙”“內江黑豬”“資中鯰魚”“泡菜哥”等獲中央電視臺7次點贊,展播平臺和時長均創造歷史,“甜城味”區域公用品牌“名聲大噪”。
抓住關鍵點:
建設宜居環境,描繪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進村入戶,嶄新亮麗的樓房錯落有致,成片的柑橘林郁郁蔥蔥……走進今日黃桷橋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映入眼簾。從昔日貧困村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黃桷橋村僅用了兩三年時間。
依托柑橘產業和鄉村旅游,市中區朝陽鎮黃桷橋村走出了一條文農旅融合綠色發展之道。綠色產業在興村富民的同時,也讓鄉村更加生態宜居。該村還依托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持續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質,走上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據了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內江大力推行“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鄉村規劃建設模式,推動“美麗內江·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等規劃“多規合一”。目前,已編制實施《內江市鄉村生態振興規劃》《內江市村莊規劃管理技術導則》及縣(市、區)宜居鄉村建設規劃和40個重點村“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完成覆蓋全域的鄉村規劃師配備,基本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實施有效”的規劃建設格局。
內江還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目前全市71.3%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9%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累計建成“美麗內江·宜居鄉村”達標村702個、水美新村102個。
持續夯實鄉村綠色家底,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化肥使用量分別實現“八連減”和“五連減”,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1.58%,規模養殖場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100%。
如今,甜城大地鄉村“顏值”不斷刷新,內在“氣質”不斷提升,一幅幅潔凈美麗的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片向好中,威遠縣向義鎮四方村、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入選2020全省名村50強。在內江拍攝的《月是故鄉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資中縣羅泉鎮、楊柳灘村成為鄉村旅游“打卡地”。
培育新支點:
涵養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鑄魂”
走進今日東興區高梁鎮楊嶺村,山清水秀,道路干凈,小院整潔,民風友善,文明風氣撲面而來。
去年底,楊嶺村被授予“第五屆四川省文明村鎮”稱號,并于今年入選四川省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名單,成為全省鄉村治理的亮麗名片和示范樣本。
事實上,多年前,楊嶺村也和許多后進村一樣,鄉村治理工作滯后,村民觀念比較保守,目光相對短淺,村產業經濟匱乏,工作開展困難。為此,近年來,以村黨總支書記鄧利軍為領頭人的村兩委堅持以黨建引領聚人心,以廉潔文化提振發展信心,大力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帶動干群齊心謀發展,全面促進鄉村各項事業發展。
楊嶺村的發展之路,充分表明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近年來,內江大力弘揚文明新風,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鄉風文明示范戶”“好公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建立“一約四會”(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努力打造特色鄉風文明品牌,堅持“一村一品”創建思路,總結提煉本村群眾精神文化特點,凝聚文明共識,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鄉風文明品牌,引導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如今,以鄉風文明滋養鄉村振興之路,推進美麗鄉村內外兼修,正成為內江鄉村振興的新支點。
目前,全市共評選表揚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1733戶,“好媳婦”“好公婆”等先進典型2216人;涌現出全國文明家庭1戶、省級文明家庭4戶,培養出“掙得到錢、當得好家、待得來人、走得正路”的“農村家庭能人”78.51萬人,傳遞出鄉村振興正能量。
在涵養文明鄉風的過程中,群眾自治能力不斷加強,有力促進了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目前,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初步建立,進一步健全村黨組織研究決定村級重大事項、重大問題機制,落實“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治理制度,規范“三自一引”運行機制。依法治市實踐進一步深化,全市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四川省法治示范鄉鎮(街道)8個。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上,內江干在實處,大步流星!(張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