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湖新區:唱響“豐收曲”共筑“小康夢”
- 作者: 十象商標新聞 發布時間:2024-01-12 17:40:26
- 摘要
秋季,金海湖新區的大地上,金黃的稻浪翻滾,鮮紅的辣椒在車間被加工,翠綠的核桃掛滿枝頭,還有“藏”在綠葉里的葡萄、保河梨、獼猴桃……豐饒的物產把金海湖新區的土地裝點得五彩斑斕,也筑牢了群眾的“小康夢”。
秋季,金海湖新區的大地上,金黃的稻浪翻滾,鮮紅的辣椒在車間被加工,翠綠的核桃掛滿枝頭,還有“藏”在綠葉里的葡萄、保河梨、獼猴桃……豐饒的物產把金海湖新區的土地裝點得五彩斑斕,也筑牢了群眾的“小康夢”。
行走在響水鄉拉魯村的田野上,滿目金黃,微風拂來,陣陣稻香。村民張虎昌和其他人一樣,正忙著收割水稻。
“我們每年3月份育秧,5月份插秧,9月份收稻谷,種出來的米質特別好。”看著收成不錯的水稻,張虎昌心里樂開了花。
在拉魯村,像張虎昌一樣種植水稻的村民很多。近年來,拉魯村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示范帶動的原則,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優勢,沿河栽種稻谷,鼓了腰包,富了糧倉。
“稻谷收成后,每家每戶都能做上水花酒,按照今年的收成,我可以多釀好幾缸水花酒。”張虎昌家種植了4畝稻谷,一年的辛勤勞作換來了如今的豐收,這讓他心滿意足。
他的滿足,來自該村完善的制度體系。該村地理位置極好,依山傍水,光照充足,是傳統的種稻大村。近幾年,為更好地發展水稻產業,該村可謂下足了功夫,一方面通過打造高標準農田,修建溝渠和攔水壩,提高蓄水能力,一方面邀請農業專家對村民開展培訓,提供技術指導。在政策的支持下,今年拉魯村已有60余戶農戶種植水稻,種植面積共200余畝,畝產量達400公斤,水稻種植讓村民端牢了自己的“飯碗”。
紅紅火火的豐收景象,少不了陸續采收的辣椒。走進410壩區辣椒種植基地,火紅的辣椒掛滿枝頭,工人們正忙著采收,一派繁忙景象映出群眾秋收的喜悅。
“昨天開始采辣椒,我摘了40多公斤。”辣椒基地務工人員葛永均說,“摘了辣椒,下午六點可以上秤,稱了就給工資,多勞多得。”
依托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金海湖新區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辣椒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帶動,激活農村經濟,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如今新區規模化、產業化種植辣椒3萬余畝,辣椒產業已成為帶動全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同時,金海湖新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辣椒醬、辣椒烘干等龍頭企業入駐,形成辣椒種植、收購、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切實拓寬群眾致富渠道。
金海湖新區地理位置獨特,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新區按照“一心四片八線”的整體規劃布局,以“城郊果蔬”為主導,將獼猴桃產業列為新區12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積極鼓勵群眾參與種植。
在岔河鎮雙華社區,順著蜿蜒的道路前行,伴著秋風,陣陣獼猴桃清香飄來,沁人心脾。
張時東是雙華社區第一個種植獼猴桃的人,2016年,在當地政府的宣傳下,通過流轉土地,四處參觀學習,張時東引進了獼猴桃優良品種進行種植。經過幾年的精心管護,張時東的獼猴桃已經開始盛產。2020年,獼猴桃給他帶來近20萬元的收入,今年預計收入達40萬元。看著獼猴桃產業發展越來越好,張時東還為自己的獼猴桃注冊了商標——烏箐山獼。
如今,像張時東一樣種植獼猴桃的農戶越來越多。今年新區的獼猴桃種植面積超過七千畝,預計收入達8400萬元,參與種植的農戶達2600戶,小小生態奇異果已成群眾“致富果”。(彭蓮莉)
來源:畢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