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
- 作者: 十象商標新聞 發布時間:2024-01-12 17:23:29
- 摘要
“一下子就打開了眼界,對搞農業有了全新思路”安徽省已培訓“新農民”23.55萬人到今年底,蘇義祥成為“持證農民”就滿6年了。“現在說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挺正常,但五六年前你說讓政府來給咱培訓咋當農民,
“一下子就打開了眼界,對搞農業有了全新思路”
安徽省已培訓“新農民”23.55萬人
到今年底,蘇義祥成為“持證農民”就滿6年了。
“現在說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挺正常,但五六年前你說讓政府來給咱培訓咋當農民,十里八村都當是個笑話。”滁州市南譙區葡萄種植戶蘇義祥笑著說,作為比較早“吃螃蟹的人”,2015年他接受了為期15天的培訓,主要是種植技術、電子商務知識等。“一下子眼界就打開了,對搞農業有了全新思路。”回憶培訓帶來的沖擊,蘇義祥仍非常激動。
如今,蘇義祥已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大王”,他的葡萄園被命名安徽省農廣校的“田間學校”。
“多年來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農村產業轉型和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滁州市南譙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金文介紹,自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來,全區培訓了2153名職業農民,涉及糧食、茶葉、葡萄、草莓、瓜蔞、豬、鵝等種養產業。
“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一種身份,而現在農民越來越成為一種職業。”省農業科技教育中心研究員程曉冬介紹,2012年農業部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當年安徽省南陵、界首、五河、巢湖4地承擔國家試點任務。各試點單位結合本地實際遴選2個至3個主導產業,推出土地流轉、項目扶持、金融信貸等扶持政策,共認定新型職業農民984人。
2016年起,安徽省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列入省民生工程,2018年列入《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培訓23.55萬人,培養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2020年安徽省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一,農民滿意度超過95%。
日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重點面向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民,建立訓育結合工作機制,支持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適度開發線上課程,加強農民在線教育培訓。到2025年再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4000名、高素質農民15萬人。
“僅憑老經驗和一腔熱血,干不好現代農業”
“新農民”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術
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里?經過培訓后,“新農民”在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上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在蘇義祥身上或許能找到答案。
蘇義祥原本在南京做小生意,2013年籌集30多萬元搞葡萄園。但葡萄管理是個技術活,市場營銷更復雜,葡萄園開張就虧損。“僅憑老經驗加一腔熱血,干不好現代農業。”蘇義祥有點后悔。2015年,蘇義祥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但系統學習專業技術,還學習了現代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合作社管理等知識。“培訓后像是換了個腦子一樣!”蘇義祥說,他很快更新葡萄品種,改良種植模式,2018年6畝葡萄均純收益4萬多元,轟動一時。“今年我又注冊了‘胖哥瑞葡’商標。下一步要帶動其他葡萄種植戶,按照‘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綠色生態’的路子,做大產業。”蘇義祥說。
“這幾年干下來,我認為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新在理念和綜合素質上,通過培訓我的思維、經營理念和視野得到大幅度提升。”蘇義祥總結。
有著同樣感受的是亳州農民聶紅偉。高中畢業的他由于家里家庭條件差,不得不跟著父親種自家十幾畝土地。由于種植方式傳統,經濟效益不高。2015年開始他先后參加農業農村部、省、市、區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2018年到2020年參加省級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現在他領頭的合作社流轉土地2100畝,托管土地上萬畝,開展糧食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要靠科技、管理和設備。過去是習慣種什么就種什么,現在是找企業簽訂單,市場要什么種什么。我覺得培訓帶給我的最大改變是思維方式和對農業的理解,讓我從小農戶變成產業帶頭人。”聶紅偉表示。
通過蘇義祥、聶紅偉的變化,可以發現培訓讓普通農戶提高了綜合素質,他們掌握了新技術、新科技,樹立了新理念和觀念,建立了市場思維,能夠更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是農民素質轉變,推動產業興旺。程曉冬表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貫通農民成長全過程,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模式。培育工程將培訓過程、產業發展與培育對象滿意度作為衡量培育效果的綜合指標,使培訓效果看得見摸得著。
培訓重圍繞各地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實施訂單式培訓,如太湖縣的水稻藺草和稻蝦種養班、長豐縣的草莓種植班、懷寧縣的藍莓班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轉型升級。培育內容與時俱進,近年來圍繞發展休閑旅游、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將電商人才和休閑農業服務人員等列入培訓對象,近兩年培訓電商人才3300余人、休閑農業服務人員2000余人。
“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培訓還有差距”
加強“雙師型”師資力量,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根據計劃,今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涉及農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全省計劃培訓34620人,要求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
“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培訓水平還有差距。”程曉冬坦言,主要是城鄉發展差距仍較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的內生動力不足,農民教育培訓對象遴選存在一定難度;適應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雙師型”師資不足,線上培訓課程開發薄弱;高素質農民參加學歷教育的支持政策不足。
“從南譙區情況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青壯年太少,愛農業、懂技術的更少,致使符合參加省級農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很難推薦。”陳金文建議要加快農業產業化升級,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讓種地更簡單、更輕松。同時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從事農業生產。
師資力量不足是普遍問題。據陳金文反映,安徽省多數地方采用招標或購買服務方式確定培訓機構,依據規定農業農村部門主管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不能參與農民培訓項目,這就造成多數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農廣校)未參與項目實施,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程度不高。同時,由于招標時間過長和民生工程調度,培訓機構有趕進度現象,培訓質量難以提升。
“‘雙師型’是指老師同時具備職業學校教師職務任職資格和工程技術人員職務任職資格,他們不僅需要有理論基礎,也對農業技術充分了解,能夠給與農民理論上的提升,也能從生產實際出發進行實操技術的培育。”程曉冬表示,下一步會調整完善省市縣各級師資庫,加大培訓名師和精品課程推介力度,依托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培訓師資考核評價,特別是加大實習實訓師資的建設,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
“多年來非全日制農民中職教育一直沒有辦學經費,影響職業農民中職教育辦學質量。”陳金文建議,將農民職業教育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辦學條件能力建設辦學經費納入省財政專項預算,落實農民中高職學員職業教育免學費、助學金和生均撥款等相關政策,穩步提升培訓的師資力量。(史力)